时间:2015-06-05 | 编辑: 江涛
以“微播出平台、微投资规模、微周期制作、微时放映”为特征的微电影创作,正借助互联网+技术得到社会大众、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关注和喜爱。
“这是一个‘充分表达’的时代,年青人更乐于通过影像的记录和创作,去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所思、所感。”中国国际影视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冷冶夫任本届微电影节评委会主席。他以“迅猛”一词形容微电影的发展—仅仅几年,微电影大军就超过了纪录片的爱好者。
以面向大学生的微电影节为例:它自2014年9月启动,几个月即征集到微电影作品1725部、微剧本190部。并且参与、关注人数与日俱增。
“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,谁的作品能够进入新媒体,点击率高,谁就是视觉山峰的王。”他说,影像叙事意识进一步增加,解说词、对白大幅减少,注重视觉艺术的表达,以及破旧立新的创意类和动漫类节目突显,使微电影大赛显现出更强烈的时代感。
在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阿利看来,微电影的兴起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成果,当微电影遇上互联网+,就成为视听盛宴式的狂欢。“人人都可以传递信息、拍摄电影,人人都是文化的制造者和参与者。”
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震认为,今天,每个人都能成为导演和演员,微电影象征着一个电影大时代的到来。微电影还凭借网络这个链接点,将手机、PC、IPAD、电视等诸媒介相连。
冷冶夫认为:微电影思维是不仅依赖制作手段的思维,更是依靠播出平台、接纳平台的思维。微电影创作需要转变3种思维。首先,它要从影院思维、电视观众思维、综艺粉丝思维,转化为“朋友圈”思维。互联网将电视端、手机端、PC端完全打通,成为微视频最强大、最聚人气的落脚点。其次,微电影只有越做越短、节奏越来越快、故事越来越强大,创意越来越新颖,才能在信息碎片化、阅读快餐化的时代中站稳脚跟。
第三微电影思维也不能仅局限于制作手段和方法,更应着眼于播出平台和接纳平台。微视频时长最好在1分钟以下,好看的2分钟也行,但不要超过3分钟。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冷淞认为,从传播便利性上讲,微电影的体量“10分钟恐怕已是极限”,只有将微电影思维靠近接纳平台,才能走出一条制作与营销相结合的发展之路。
免责声明:
文章如果来源是转载,内容的真实性未经核实,与爱特豆无关。如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有误,请联系本站做编辑和删除处理,文章仅作参考。
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: 010-57205690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kefu@itedou.com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注册入口 | APP下载 | 寻求报道
Copyright © 2015-2019 爱特豆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北京爱特豆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4288号-2